推薦分數

( 1 分最差,10 分最好 )

6.5
顆星
(( 不錯,有機會要去 ! ))

據一些考古學者推測,這座寺廟最早可能是闍耶跋摩二世 (吳哥王朝開國帝王) 建造的,用以紀念他的宗教教師,但後來經過闍耶跋摩七世重新修建。
斑黛喀蒂寺(Banteay Kdei)在吳哥古蹟群中有點小眾,很多旅行團會把它直接略過,因此這裡明顯要安靜得多,但是寺廟的面積可不小,裡外共四層,最外面的南、北面圍牆長700米,東、西面圍牆寬500米。佈局呈長方形,坐西朝東,外牆基本已全部坍塌,寺廟裡面很多地方也坍塌得只剩石柱。
斑黛喀蒂寺位於大圈行程,靠近塔普隆寺,建議遊覽時間:30分鐘。
斑黛喀蒂寺 (Banteay Kdei)

根據寺廟的遺留下來的雕刻可以知道,這本來是座印度教的寺廟,闍耶跋摩七世(12世紀中期到13世紀初)時期將其修建為佛教寺院,因陀羅跋摩二世時期又將其規模進行擴大。

斑黛喀蒂寺 (Banteay Kdei)

皇室游泳後休息的地方

整個寺廟略顯玲瓏精緻,傳說是國王和皇后泳後小憩的地方,寺廟的東門正好面對著皇家浴池,那裡還有至今還有一個看臺,聽說是皇室舉行沐浴儀式的平台。在游寺廟前可以先跑去對面的看臺上瞧瞧哦,因為斑黛喀蒂寺的東門剛好是遊玩的入口。

斑黛喀蒂寺 (Banteay Kdei)

闍耶跋摩七世的建物風格

斑黛喀蒂寺的建築風格有點像巴揚寺及聖劍寺,在塔門的入口有類似吳哥城門的四面佛陀雕像,垂目微笑,門口的左右兩邊凹陷的轉角處各有一隻巨型金翅鳥浮雕,雙手抓住那迦的尾巴,雙腳踏在那迦身上,跟聖劍寺有點類似。

經過一小段紅土路,前面即可看到一座砂岩平台,上面又疊加一个十字形平台,周圍設有那迦欄杆。

斑黛喀蒂寺 (Banteay Kdei)

這樣的建築在聖劍寺跟塔普倫也有,因為這三個廟的修建時間差不多。

斑黛喀蒂寺 (Banteay Kdei)

接著進入塔內即可看到看到一尊後來搬過來的佛像,佛像後面裝有一個輪子,象徵光明與輪迴。

美麗的跳舞大廳

直接往前,在您的右手邊是藏經閣,前面的平台就是跳舞大廳,這裡是寺廟最美的地方,曾經奢華精巧的的藏經閣、跳舞大廳,由於建築結構與材質不佳的問題,屋頂與裝飾全然不見,只剩巨大的石塊疊起來的石柱。如一顆曾經繁花滿枝的樹經歷過冬天的凋零,只剩下枯瘦的軀幹。

斑黛喀蒂寺 (Banteay Kdei)

有誰能想像出她當年的華美呢?一根根侵蝕到外露硃砂,夾雜著淺綠色苔蘚與白斑的石柱如一場美麗的煙火後遺留下的煙花紙桶,有誰抱著同樣的驚嘆來欣賞她餘下的美?

斑黛喀蒂寺 (Banteay Kdei)

石柱上仍然有還能看到舞動的仙女,嫣然微笑,西側的入口的達拉帕拉門神跟蒂娃妲女神,莊重典雅。

其實這個跳舞大廳並不是真正是用來跳舞的,只是因為這塊區域佈滿舞姿妙曼的仙女浮雕,因此得名。實際上這塊地方很有可能是僧侶們冥想靜修的小空間。斑黛喀蒂寺 (Banteay Kdei)

接下來踏入的是整個寺廟的中心建築,分裡外兩層,外面的一層很多也坍塌得只剩下石柱。

斑黛喀蒂寺 (Banteay Kdei)

這邊的牆面處處佈滿藻飾繁複的浮雕,蒂娃妲女神搭配不同顏色的砂岩與細密的裝飾,牆面蜿蜒轉轉,窗間門柱將陽光引進,每到一處都有雕刻師精心密佈的雕刻,從上到下,直到柱腳,而且層層深入,每個角落都沒有放過。

斑黛喀蒂寺 (Banteay Kdei)

有些雕刻圖案不斷地重複,形狀跟大小幾乎一樣,像是蓋章一樣,連看的人都眼花了,更何況親手雕刻的人,這需要花費多少的精力去完成?!儘管有時這些浮雕甚至只是一個門框或是一個牆角的裝飾。

斑黛喀蒂寺 (Banteay Kdei)

整個靠近西門的中心建築塔內幾乎沒有什麼佛像,只剩一個優尼臺,上面的林迦已經不見了,可能是被上面掉下來的石塊砸毀了。這邊的屋頂的建築造型有點像巴揚寺,只是沒有雕上微笑,頂上堆疊成蓮花的形狀,一般的石塔都是從上面開始毀壞,所以只要屋頂上有石塊掉下,屋內的石雕就難免受損。

斑黛喀蒂寺 (Banteay Kdei)

絕讚拍照點

朝西門走出中心建築,在左手有一顆參天古樹,是一般遊客拍照的據點。

再往前就可以看到跟東門進來時一樣雕有微笑的城門,那就是寺廟的西門了,沿著北方的馬路直走,就是塔普倫寺了。

斑黛喀蒂寺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