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風土記的開頭是「總敘」,其續內容共有 40 則。因為內容繁多,我們將分成五集來介紹,方便大家認識這本對吳哥歷史最重要的著作。
- 第一集:總敘、城郭、宮室、服飾、官屬、三教、人物、產婦
- 第二集:室女、奴婢、語言、野人、文字、正朔時序、爭訟、病癩、死亡
- 第三集:耕種、山川、出產、貿易、欲得唐貨、草木、飛鳥、走獸
- 第四集:蔬菜、魚龍、醞釀、鹽醋醬麴、桑蠶、器用、車轎、舟楫
- 第五集:屬郡、村落、取膽、異事、澡浴、流寓、軍馬、國主出入
題外話
- 《真臘風土記》紀錄的是吳哥王朝。為避免誤解,翻譯內皆把 真臘 改為 吳哥 或 柬埔寨。
- 柬埔寨氣候與過去有很大的變化,跟樹林濫伐有很大關係。
耕種
白話釋義

大體一年可有三、四次收成。因為當地的四季都像中國五六月的天氣,他們從來都沒見過霜雪。
這裏半年雨季,半年旱季。從四月到九月,每天都下雨,而且都是午後下的。
要靠近湖或河的區域才有機會一年三穫
其他地方通常一穫,最多兩穫
(在洪氾區,部分居民現今依然會按照季節遷徙)
淡水河裡的水深高達七八丈,大樹都淹沒了,只留下一點樹梢(如:空邦魯的水樹林)。許多在水邊居住的人,雨季都轉移到地勢高的山坡。
從十月到三月,一點雨水也沒有,洞里薩湖水很淺,只能過小船,最深的地方不過三五尺,移居的人們又從山上下來種地。農民知道稻子何時會熟,那時水會流向何處,就隨著水流而耕種。
耕地不用牛,耒、耜、鎌、鋤等工具樣式雖然相同,但製作方法卻不一樣。還有一種野田,不耕種的時候自己生長,漲水高至一丈多深的時候,稻子也與水一般高。想是其他品種的水稻(浮稻)。
不管是種田還是種疏菜都不上糞肥,他們認為這樣不乾淨。中國人到柬埔寨,都不和他們說種地上糞的事,怕他們鄙視。每兩三家共掘一糞坑,用草蓋起來;滿了之後就填實了,又選地方另掘糞坑。去了廁所之後,都要到水池洗淨。只用左手洗,因為右手是用來吃飯的。
(大號後,柬埔寨人有沖洗屁屁的習慣)
看見中國人如廁都用紙擦屁股,會覺得很可笑,還不讓他們登門。高棉有婦女站著尿的,太可笑了。
山川
白話釋義

出產
白話釋義
象牙的話山裏的人家都有。每頭大象死時會留下兩隻象牙。舊人說大象每年都換一次牙,這是不對的。象牙以獵殺時獲得的最好;死去了人們才摘取的就次一些;死在山中多年的老象象牙為最次。

黃臘生長於村落枯朽的老樹間,在一種細腰蜂的螞蟻窩裏,當地人掏窩就能得到。大的商船能裝兩三千塊。塊大的有三四十斤,小的也不下十八九斤。
犀角白色帶花的最好,黑色的最次。
降真生長在叢林中,當地人要很費力的砍它,因為它是樹的樹心。裹在外面是白木厚有八九寸,細的也有四五寸。
豆蔻是土著人在山上種的。畫黃是一種樹的樹脂,當地人要提前一年用刀在樹上砍出痕跡,接住滴出來的樹脂,一直到第二年才開始收穫。
紫梗生於一種樹的樹枝間,就像寄生在桑樹一樣,也是很難得的。
大風子油是一種樹籽,像椰子一樣圓,裡面有幾十枚籽。
也產胡椒,繞藤而生,果實累累就像綠色的草籽,長成青色的更辣。


黃臘自古以來就是高棉進貢給中國的特產,見《西洋朝貢典錄》。
在柬埔寨現今的傳統市場依舊可以買的到。黃臘主要被當作火種使用,用以引燃木材。使用時切下一小塊並予以點燃,然後丟到木柴中,便於柴火能順利升起。
二:胡椒
三:香米
五:咖啡
六:木材
貿易
白話釋義
在當地會做生意的,一般都是婦女。所以中國人到了柬埔寨,總是先娶一個當地婦女,主要是因為她們會做生意的緣故。
每天有市集,從卯時開始午時結束,沒有店鋪,只用席子鋪在地上來擺貨物,每個席位都是一定的。聽說也有向官府繳租費的。小買賣用稻米或者中國來的貨物來交換,其次是用布匹代替。大生意的就用金銀交換。
原來當地人十分純樸,見到中國人都很敬畏,稱中國人是佛,見了就伏地頂禮膜拜。最近也出現欺騙中國人的現象,主要是中國人到當地做生意的人越來越多的緣故。
欲得唐貨
白話釋義

草木
白話釋義

飛鳥

白話釋義
(現在有鴿子 ↓)

(以前似乎也有 ↓)

走獸
白話釋義

雖然周達觀沒提到,
但,湄公河江豚是世界公認的重要稀有動物。
他們不同於一般海豚生活在海洋,而是生活於淡水河流中,屬於柬埔寨的國寶,地位如同中國的貓熊。
目前這些江豚分布在柬埔寨中部的湄公河河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