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窟の盜竊計畫
在歷史上,著名的吳哥遺址被盜竊過許多次。以至於許多文物至今仍漂流海外。許多人聽說過法國文化部長馬爾羅,在年輕時曾竊取女皇宮的浮雕之類的事。然而比起 19 世紀中期所發生的一件事,這些小盜小竊根本不算什麼。
說到這件事,要先把場景轉到隔壁的曼谷
泰國自古以來就是個種族多元的國家,在早期歷史上,本來就是吳哥帝國的一部分,而暹羅族更是其中的一份子。想要了解暹羅歷史,除了參訪博物館外,更可前往泰國的大皇宮與其隔壁的皇家國寺 – 玉佛寺。
象徵王朝興盛的玉佛
By Dan Lundberg licensed under CC BY-SA 2.0
曼谷的玉佛寺廟是來曼谷觀光最受歡迎的一個景點。他是泰國皇室的國廟,就坐落在大皇宮旁邊。觀光客到玉佛寺首選參觀的重點是玉佛,這座玉佛過去在東南亞各國輾轉流傳。相傳,這座玉佛有千年的歷史 (傳說佛陀時期便出現),取得玉佛的帝王,除象徵統治的合法性外、更能使其帝國興盛。在曼谷帝國取得玉佛後,也的確成為中南半島勢力最強的帝國。
By Jan S. Peterson licensed under CC BY-SA 3.0
然而在參觀泰國光輝歷史的同時,卻也發現,寺內竟擺放著柬埔寨的精神象徵 – 吳哥窟,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錯綜的文化交纏
在一些中國古籍對於柬埔寨與泰國民俗與生活方式的描述都非常接近,相似到可以斷定是相互參考來的。然而,事實上,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泰國與柬埔寨大多處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
這裡列出在古籍中,泰、柬兩國風俗接近而被合併的情形,
元朝
羅斛 (泰)
- 每有議刑法、錢穀出入之事,並決之於婦人,其志量常過於男子。
真臘 (柬埔寨)
- 若其妻與客淫,其夫甚喜,誇於人:我妻巧慧,得人愛之也。
- 生女九歲,請僧作梵法,以指挑童身,取紅點女額及母額,名為利市,雲如此則他日嫁人宜其7室家也,滿十歲即嫁。
明朝
暹邏
- 民風皆是婦人主事,其國王及下民若有謀議刑法輕重、買賣一應巨細之事, 皆從決於妻,其婦人智量果勝於男子
- 若有妻與我中國男子情好和美,則置酒飲以待,同飲坐臥,則夫恬不為怪,則曰:「我妻則美,中國人喜愛。」
- 男子婚姻,先請僧迎男子至女家,就令僧討取童女喜紅,點於男子之額,名曰利市。
撇開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問題,為何兩國的風俗可以明顯的被合併,除了在瀛涯勝覽著作的時空背景下,許多原本高棉人的居住地,被暹邏征服了。
更好的解釋是,這兩地在過去本來就屬於吳哥文化圈。除了上面這種古怪的風俗雷同外,在生活習慣上更是相近。可以說,兩個民族 (暹邏、高棉) 共享著許多相同的文化 (當然也曾彼此仇視)。
基於此,在同屬一塊半島上,誰能擁有該文明的精神象徵,誰就能代表這塊土地的合法統治權 (顯然只憑玉佛還不夠)。
泰王的秘密計畫
拉瑪四世 (King Rama IV) 又稱蒙固 (Mongkut),對於人來說,應該完全沒概念。然而若看過安納與國王 (Anna and the King,周潤發飾演這位國王) 這部電影的話,就會知道他是個有智慧、大氣且果斷的君王。事實上他也的確如此,他曾做了 27 年僧侶,精通英文、拉丁文、甚至天文學,他曾準確預知日蝕的時間與地點,是個仁慈、博學且具備現代知識的國王。
不過,他卻曾進行過一項驚天盜竊的計畫。盜竊的對象,就是現在大名鼎鼎的吳哥窟。
泰王打算把吳哥窟搬到曼谷
在亨利·穆奧 (Henri Mouhot) 到達吳哥窟前一年,拉瑪四世 (King Rama IV) 便有了拆遷吳哥窟至曼谷的構想,其後一共有兩次的探勘。
根據泰國資料紀載,第一次探勘由他的兒子親率前往吳哥,但在路途中,被 300 個高棉人所襲擊,皇子犧牲,只好無功折返。第二次探勘時,成功的到達了吳哥寺廟,但發現要搬運這些巨大的石塊並運回 300 公里 (約台北到屏東) 外的曼谷並重建是不可能的。據說,他們也把塔普倫寺當作替代方案,但也都無法執行,而塔普倫的部份拆遷計畫,恰巧也被記錄在亨利·穆奧的日記中。
愛恨糾結的遺憾
在吳哥帝國晚期,暹羅漸漸脫離吳哥的控制,與高棉人分開,但在文化上依舊是密不可分的。就連現今泰國的多數習俗,除了後期華人所造成的影響,多數還是傳承自吳哥文明。語言、文字、建築、風俗,都與隔壁的柬埔寨有著巨大相似性。也因此,可以說泰國與柬埔寨在某段時光裡有著共同的祖先,繼承著許多相同的文化與愛恨情仇。
也因為如此,拉瑪四世可能並不覺得把吳哥窟搬到曼谷叫做盜竊,而且在當時,吳哥窟所在地的領土的確也在暹邏 (泰) 控制下。
由於泰皇的搬遷計畫失敗,在折衷下,還是決定在國廟 “玉佛寺” 內建立座吳哥窟模型。
By Hzh licensed under CC BY-SA 4.0
很可惜,泰皇拉瑪四世在 1868 年過世,
他沒辦法看到模型的完成 (1869年),更讓他痛苦的,應該是吳哥遺址地區 (暹粒) 在他去世前一年 (1867 年) 被迫割讓回了法屬柬埔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