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吳哥窟(小吳哥)看似最出名,但真正讓人產生旅遊念頭的,可能卻是塔普倫。塔普倫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殘破的古廟配上雄偉的巨樹。這些巨樹也成為該古蹟最主要的參訪重點。
巴芳寺又稱巴蓬廟或巴本寺,建立於 11 世紀初,比大吳哥城還要早。緊鄰著皇宮、鬥象台與巴揚寺,在過去屬於禁區地帶,非一般人能任意前往參訪。
巴揚寺又稱巴戎寺,建於 12 世紀末到 13 世紀初,為國王闍耶跋摩七世所建的國寺,位於吳哥城的正中心。巴揚寺以佛教為主,但也融合了印度教的特徵。有別於傳統的高棉建築設計,闍耶跋摩七世自此把高棉藝術帶入了新的境界。
女王宮雖然很小,但在高棉藝術中,卻稱得上最輝煌之作。在所有吳哥遺址中,唯獨女王宮全面使用紅色砂岩作為表牆雕刻的材料。除了用料特殊、雕工精緻外,採用跪坐的動物門神也是獨樹一幟。
崩密列被稱為荷花水池;與其他寺廟最大的不同之處在:「它是座完全泡在水中的寺廟」。專門研究吳哥文明的日本上智大學教授「石澤良昭」曾說,除了吳哥窟外,還有五座更大位於叢林中的寺廟被冷落著;而「崩密列」就是其中之一。
聖劍寺位於吳哥城北門外一公里處,是大圈行程中甚為精彩的寺廟之一,該寺廟佔地廣闊,四周有護城池圍繞,寺內除了別具特色的建築,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奇特結構與多數觀光客都會錯過的隱密景點。不想白走一趟嗎,那就快來看看本篇私密攻略吧。
在 19 世紀中,歐洲人到訪吳哥之前,世界上並沒有任何關於吳哥窟的平面圖。近代的首張吳哥窟平面圖也是歐洲人所繪。然而,直到一張圖的出現,一幅作者不詳、時間不明卻能清楚描繪出藏在叢林深處吳哥窟的神祕平面圖。。。
若要說,第一個 ‘廣泛’ 對世界宣傳吳哥窟的人,肯定是亨利·穆奧 (Henri Mouhot) 。但第一個讓世人 ‘看到吳哥’ 的,那就非約翰·湯姆森 (John Thomson) 莫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