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分數
( 1 分最差,10 分最好 )
雖然聖劍寺/寶劍寺之前就介紹過,但鑒於一些沒來過的遊客,比較難快速了解古蹟裡的重要景點。所以 Mr. Angkor 將必看的重點透過地圖的方式加以呈現;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看看。
首先,若您對聖劍寺的歷史不太了解,請先看看這篇『聖劍寺/寶劍寺 (PREAH KHAN)』。當然,最好你也能同時參考其他的網路資料或書籍。另外,由於吳哥古蹟大多沒有完整的歷史文字紀錄,建議看得懂中文的您務必要閱讀一下真臘風土記這本中國元朝時留下的文獻;該資料紀錄了當時吳哥王朝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認識吳哥時期最重要的歷史資料。
聖劍寺/寶劍寺遊覽概要( 寺廟位置)
聖劍寺是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Ⅶ)為她的父親所蓋的祖廟,完成於 1191 年,寺廟兼具城市、寺院與學校的功能。因為是紀念父親,所以該廟的空間特別的大、特別的輝煌。
鼎盛時期曾有近十萬人在此服務,甚至國家的慶典活動都曾在此舉行。更相傳寺廟當時藏有許多金、銀、珠寶等。不過目前這些都已經看不到了。
多數的遊客會從北門、東門或西門進入;然而從哪進來並不重要,因為每種走法都有各自的特色。不過裡面倒是有些必看的景點,各位可以點擊下方地圖上的圖示,進一步了解各景點相關的細節。
維基百科亦提到
聖劍寺特色推薦
景點列表
毀佛遺址
池中的不明石柱
位於聖劍寺的西南 ( 南院) 與 西北 ( 北院) 兩處,各有一個作用不明的神祕石柱座立在水池中央。不過該水池目前已乾枯,但水池四周的排水結構依舊完整存在 (南院 這個特別完整)。
據當地人說,該石柱的用途可能是當初祭祀時所使用的設備,應該是有東西架設在上面,例如巨大的燭燈、傘或是平台。但由於沒有任何歷史文獻與相關考古資料可以佐證,該石柱的實際作用依舊是個謎。
值得玩味的是,在石柱四周小房子的石窗都刻有窗簾,看似微微地打開,不讓陽光直射。感覺這些石屋中似乎有人在休息。
這樣的石窗設計並不多見,搭配這奇異的水池石柱與周圍的空間造型,讓人著實感到此處的特殊與神秘。
石屋間有水圍繞、流動,最後匯集於石柱的水池。
大家可以試著想像;在夜幕低垂時石柱上可能擺放著長明燈,而下方的水池圍繞四周的石屋流動著;這樣的設計是否讓人感到非常的特別與神聖?
這裡會不會是闍耶跋摩七世為了紀念他父親,特別建造給父親與神明休憩的後院呢?
狹窄的巷道
中央佛塔
在聖劍寺的中央處,這裡原先供奉著闍耶跋摩七世的父親的雕像,後來在十六世紀時,被改為現今的這座佛塔。
這裡是聖劍寺的中心點 ( 中央佛塔),如同塔普倫寺的中央塔一樣,這裡的牆面充滿著密密麻麻的鑿洞。據當地導遊說,這些洞孔當初塞滿了寶石或珍珠。
然而,若大家仔細看會發現這些洞口的排列並不整齊,這些洞口有大有小,排列也缺乏對稱;珠寶的說法似乎有待商榷。
不過,根據學者後來的研究,這些洞孔當初很可能是插滿了銅製的釘子。這些釘子的用途是把表面裝飾用的牆面固定在石牆上;而這些裝飾用的表牆目前已不存在。表牆的材質有可能是木座或是銅製;根據石碑紀載,聖劍寺當初用了超過 1,500 噸的銅。這些銅除了被用在中央塔的裝飾,同時也很可能被用作整個寺廟內佛雕的表層;只不過,這些壯觀的景象現已不復見。
佛像被改成苦行僧
在毀佛運動時,佛像從神龕中被刨除。多數毀佛後的牆面並不會重新進行雕刻,然而這棟建築卻是個例外。
闍耶跋摩七世是位虔誠的佛教徒,在他任內所建立的寺廟都在宣揚佛教。雖然佛教在東南亞會與印度教的元素結合,但整體上的主元素還是以佛陀為主。不過聖劍寺在後來君王的信仰改變與毀佛運動下,已將其佛教的元素都刨除了。
目前看到的這面雕刻 ( 佛像被改成苦行僧),很可能是後來毀佛運動後所重建的。因為神龕內供奉的,已不再是佛像,而是印度教的苦行僧,很明顯與闍耶跋摩七世的信仰有所不同。
跳舞大廳
寶劍樓
聖劍寺最著名的標誌就是這一棟兩層樓的建築,造型非常獨特,一看到便會聯想到古希臘的神殿。建築的梁柱以大型的圓柱體一層一層疊構起來,這個在吳哥古蹟裡絕對是獨一無二的設計;也因此,寶劍樓在吳哥時期的文化藝術上別具意義。
建築本身雖為兩層,但並無樓梯;據推測,當初可能有木造的樓梯供上下樓使用。
雖然目前還不清楚這座兩層樓的用處。但聖劍寺四處卻充滿著手持寶劍的守衛雕像,感覺是為了要保護著什麼重要東西;有沒有可能這棟奇特的兩層樓建築就是個倉房,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東西呢?
值得玩味的是,在真臘風土記中的國王出入一章中曾提到:”老國王去世後,女兒暗中偷了傳國金劍”。所以該神秘建築物中,是否存放著傳說中的傳國金劍?這的確讓人有遐想的空間。
門神手持巨大的寶劍
您知道嗎,聖劍寺的命名,就是因為該寺廟中到處都有拿著寶劍的雕像,尤其是東、南、西、北四座大門的入口處。
不過,目前僅剩西門與南門處還可看見雕像上的寶劍;至於東門與北門的寶劍部分已經毀損。
上圖為北門處的雕像,寶劍部分已毀損消失。
除了拿著寶劍的守衛外,甚至還有拿著三叉戟的神祉。看到三叉戟讓人直接聯想到西方世界的海神,搭配上前面寶劍樓的圓柱結構,整個讓人感到時空錯亂,似乎一下跳躍到了遙遠的希臘去了。
三孔優尼台座
優尼在印度教中象徵著女性的子宮,是在吳哥遺址中隨處可見的雕塑,象徵著生命的生生不息。
這個優尼的特別之處在於有三個洞孔,分別供奉著羅摩、羅什曼那和悉多。
闍耶跋摩七世的兩位皇后
聖劍寺還供奉著國王闍耶跋摩七世的兩位皇后,這兩位皇后是兩姐妹。因為姐姐深受國王的寵愛,在妹妹 (皇后) 死後,國王極度悲痛;於是就娶了皇后的姐姐,夫妻倆過得十分幸福美滿。
上圖是妹妹,也就是元配。
不過若大家仔細看,會發現妹妹 (元配) 長得不像柬埔寨人。她的鼻子高挺、眉骨禿出、甚至還有屁股下巴 (Cleft chin),感覺更像是有高加索血統的印度人;而姊姊卻沒有這些特徵,是道地的亞洲蒙古血統。
是否妹妹 (元配) 是混血呢,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柬埔寨在古代一直都與印度有密切往來,高棉文明的起源甚至都存有印度人的血脈。
值得一提是,許多當地人會在這邊敬拜並供奉以求自己的婚姻得到祝福,據在地人的說法,要先拜妹妹 (元配),再拜姐姐;這樣婚姻才會受到祝福!
皇后密室的地標
這個石頭基座位於十字路口,往北走則可到達皇后浮雕的密室。
塔門旁的巨樹
巨大的金翅鳥雕刻
在東、南、西、北四座城門口的兩側各有一隻巨型的金翅鳥。金翅鳥的雙手各抓住那迦 (蛇神) 的尾巴,双腳踏在那迦 (蛇神) 的身上。
這樣巨大的金翅鳥雕刻,高度有 3 ~ 5 公尺。根據研究一共有 72 座,圍繞著四周的城牆,每座相隔 50 公尺。
乳海翻騰欄杆
這裡是除了吳哥城之外,另一處橋樑兩側欄桿雕有「乳海翻騰」主題的地方。造型一樣是阿修羅與善神相互拉著蛇身,左面是善神,右面是阿修羅,各 54 尊,寓意着生命的起源與正邪力量的相互較量。
「乳海翻騰」的欄杆都設計在護城河的橋上,都是巨大的城市寺廟才會擁有。目前已知的有大吳哥城、聖劍寺與班提奇馬寺。
各位朋友若沒有時間佇足在大吳哥城欣賞著名的「乳海翻騰」,那就不要再錯過聖劍寺這個了。這可是個絕佳的拍照景點喔。
參道石柱
大家看到這個一定會立刻聯想到日本寺院的石燈籠 (日本抄唐朝)。
這樣的參道石柱設在道路兩側,一側有 54 座,柱頂為蓮花花苞造型,柱底雕著獅面人身與金翅鳥合體的怪獸。在聖劍寺的西參道與東參道上。這樣的設計,在吳哥遺址中,不算少見;像柏威夏 (Preah Vihear)、女王宮 (Banteay Srei)、貢開 (Koh Ker)、或泰國境內的大薩多廓 (Sdok Kok Thom)與帕儂藍寺 (Phanom Rung)等都有這樣的設計。
不過吳哥都城 (Angkor Thom) 附近的寺廟,就僅有聖劍寺才有喔。